豬場發生腹瀉的幾種風險因素以及預防措施。
一般腹瀉的發生有以下幾種風險因素:
1.環境誘因,如晝夜溫差大,持續低溫天氣,飼料和飲水等冷應激以及口蹄疫發病后均能增加病毒性腹瀉發病率。
2.母豬或后備豬疫苗免疫不足,群體免疫力不堅強。
3.母豬無乳,仔豬初乳攝入量不足。
4.生物安全措施不完善,豬舍衛生差,密度大,消毒不嚴格,有易感豬,病毒循環傳播。
5.引種疏忽,病毒再次傳播。尤其冬春季節豬藍耳病和口蹄疫疫情增加腹瀉病發病頻率。
建議措施:
1.加強疫苗免疫,種母豬和后備母豬作為易感豬群,易感季節來臨前至少群體免疫3次哈獸維科豬傳染性胃腸炎、豬流行性腹瀉、豬輪狀病毒(G5型)三聯活疫苗,易感季節要實施群體免疫和跟胎免疫相結合(間隔30天),提高群體免疫力,阻斷感染豬排毒途徑。
2.泌乳性能差的母豬要及時淘汰,及時治療母豬乳房炎,尤其注意初產母豬的飼料營養和飼養管理。
3.產房單獨人員管理,加強衛生管理和干粉消毒;保證飼料不霉變,保障供應營養豐富,均衡優質的全價飼料,提高豬免疫力。
4.堅持自繁自養,減少引種次數;即使進種豬,也要嚴格檢疫,確定健康無病再引進,同時必須隔離觀察30天再作去留的處理,隔離60天以上方可混入大群。最好不在疫病高發的冬季引進,更不可從疫區和病豬場進豬,以免帶入病豬或帶毒豬而導致豬流行性腹瀉暴發。
5.新建豬場,復產豬場初產母豬所占比例大的豬群要高度重視豬病毒性腹瀉,口蹄疫和豬藍耳病等疫病的免疫預防工作。
內容由用戶發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。請點擊這里